您所在的位置:天文航天

NASA宇宙飞船探测到维斯塔小行星地表新特征

据美国加利福尼州亚帕萨迪纳市研究人员称,美国宇航局(NASA)黎明号宇宙飞船最新获得数据显示,巨大小行星维斯塔表面呈现多样化的复杂特点,一些地质特征与众不同。
维斯塔小行星是太阳系中最亮的天体之一,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最主要的小行星分布地带,从地球上可用肉眼观测到。黎明号飞船探测到,维斯塔小行星表面的一些区域的亮度是其它同类天体的两倍,这个结果有利于对该小行星的形成历史进行研究。
据该项目的参与人员之一,来自马里兰大学的科学家李建阳称,科学家们通过分析后发现,维斯塔的这些明亮物质在该小行星形成后的四百年中几乎从未发生过任何变化。科学家们渴望了解该明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以及维斯塔小行星现在的地表是如何形成的。
这些明亮的地带几乎分布于维斯塔地表的各个区域,尤其是在一些撞击坑区域及其周围分布得更加明显。这些区域大小不一,跨度短则几百米,长则十六公里左右。曾经撞击维斯塔的陨石可能曾使这些明亮的物质显露并扩散开来,也可能使得这些明亮的物质与其它颜色较暗的物质混合在一起。
在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维斯塔小行星图片中,科学家们曾经看到了一些具有其它特征的明亮物质。但是科学家并没有预料到,除此之外,维斯塔表面还分布着各种各样颜色较暗的沉积物。这些暗色物质呈现出暗灰色、棕褐色以及红色等色彩,有的小面积地突出地分布于撞击坑周围,而有的则在撞击坑附近大面积地呈现。
参与黎明号飞船项目的科学家大卫·威廉姆斯称,出人意料的是,这些黑暗物质并不是无规律地分布着,其分情况可能是由不同区域的地质特征决定的。
科学家推测,这些黑暗物质可能与外来撞击有关。富含碳物质的小行星可能曾以较低的速度撞向维斯塔,因此产生了一些较小的沉淀物,于此同时维斯塔表面并未发生爆炸。而一些速度较快的小行星也曾撞击过维斯塔,产生的爆炸使其地表的玄武岩火山表面融化,从未使得维斯塔原有的地表物质颜色变暗。这些熔化物分布于维斯塔地表撞击坑的坑壁和底部,以及丘陵及其山脊上。
维斯塔表面的黑暗物质表明,该小行星可能依旧保留着古时候来自于小行星地带或者更远的太空的物质,甚至有的物质可能自从太阳系诞生之日至今一直存在于维斯塔表面。
参与黎明号项目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布雷特称,一些天体曾经对维斯塔的撞击非常强烈,从而使其表面得到融化。而黎明号飞船能够拍摄到这些撞击的痕迹。科学家曾怀疑此类撞击发生过,但此前从未在对其它小行星的研究中发现过。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隐私保护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自然科学网(SCI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7034147号   客服及报障邮箱:sci@scicn.net